會議現場
2019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大會(以下簡稱“BT大會”)9月11日在深圳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會期內,來自國內外生物技術領域的大咖齊聚鵬城,共議行業發展最新動態。數據顯示,在深圳眾多戰略新興產業中,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重要的增長極。而在不斷的發展中,生物醫藥產業也正成為深圳經濟新的“引領極”,生物“硅谷”雛形初現。
今年,BT大會中智能健康工程產學研國際論壇由深圳本土高校南方科技大學承辦,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張明明助理教授擔任論壇主席,機械與能源工程系付成龍副教授擔任共同主席。論壇安排了三個主題報告、產學研高端對話和腦科學新品發布會,致力于搭建交流學習和產學研結合的平臺,展示智能健康與人機工程領域的最新前沿科技,推動智能健康工程高端產業及相關學科的融合發展。
新型生物機器人興起促進康復設備研發
“生物機器人是一個涵蓋了生物學,力學,機械構造等多方面知識的新領域。”新西蘭工程院院士、利茲大學教授謝勝泉現場作題為“可重構神經康復技術”主題演講,詳細闡述了如何發展新型機器人技術來面對人類健康和獨立生活的難題。
面對人口老齡化,中風等問題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嚴重的大背景,謝勝泉表示,即使面對著功率、計算機理解、數據處理等問題,2018年生物機器人領域還是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交互機器人,柔性機器人的發展促進了康復機器人的前進。”
談及近期的研究,謝勝泉指出柔性外骨骼,可便攜穿戴式外骨骼,可穿戴的神經傳感器,腦機接口,社交性機器人等均在研究范圍之內,“我們也會以此為基礎,結合大數據,朝著以患者為中心的低成本康復設備研發而努力。”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教授、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侯增廣認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正改變著生產、生活和醫療模式。“我國老年化與殘疾人基數大,而傳統康復方法對人來說是重體力勞動,現有康復設備也存在不能契合患者需求的問題。”侯增廣表示,智能康復機器人旨在結合兩者優點,解決人的關節過于復雜以至于難以契合的問題。他坦言,精確感知與控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未來要實現高精度自主安全的機器人的路還很遠。
?
可操作微米物體“微機器人”助力精準醫學
當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及機械與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孫東在題為“微機器人細胞操作系統”的主題演講中說道,微機器人技術與傳統物理操作相結合可以為精準醫學如細胞治療提供技術基礎,具體可以采用激光、機械以及電磁操作等。而所謂微機器人即尺度小或者能操作微米級別的物體,亦或者是具有制造微小物體能力的機器人。
“在細胞操作層面,高效率多模塊集成細胞操作系統雖然存在困難但是對未來的發展很有意義。”孫東介紹,通過強烈聚光所施加的力量操作細胞雖然能以非接觸有力的方式操作細胞,但效率還是會整體偏低。
據介紹,目前,細胞操作涉及有細胞重構、應用機器人輔助細胞注射實現全新基因編輯、細胞融合等技術。此外,微機器人還會用于實現細胞傳輸。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學研高端對話環節,與會嘉賓就“智能健康工程如何引領未來”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同時,進行了Mind Angel腦科學新品發布會,關注無線便攜腦電系統/兒童注意力提升訓練系統。
論壇主席張明明老師接受采訪
據悉,此次論壇承辦方南方科技大學一直以理、工、醫科的發展為核心,重視學科之間的交叉,截至目前,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在智能康復工程領域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多位教師曾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 等項目和獎勵。
【來源】南方+
【撰文】 徐 峰
【通訊員】祁是辰 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