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應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講席教授蔣興宇邀請,清華大學化學系何彥教授做客南方科技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并在臺州樓502-3開展了學術報告。
何彥老師
何彥教授介紹了深入了解納米顆粒的細胞內吞過程,對于推動納米生物學的發展,包括生物成像、藥物輸送和疾病診斷的重要性。并提出,目前,許多研究表明納米顆粒的理化性質,如大小、形貌、組成、結構、表面修飾及蛋白冠,會影響納米顆粒的內吞方式以及納米顆粒內吞后的細胞響應。然而,導致納米顆粒像病毒一樣有效地進入細胞和潛在的納米顆粒細胞毒性的內在機制仍然有許多細節需要搞清楚。因此,包括熒光的和非熒光的成像方法,許多基于多時空分辨的顯微成像方法的單顆粒示蹤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納米顆粒-細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從細胞遞送納米顆粒的角度出發,納米顆粒細胞內吞的物理過程可以分為4個主要階段:(1) 接近并吸附到細胞膜上;(2)在細胞膜上擴散;(3)進入細胞;(4)細胞內運輸。在這里,何彥老師利用暗場顯微鏡觀察上述4個階段中功能化金納米棒的平動和轉動動力學,并根據其動力學特性分析推測可能的內在細胞機制,希望有助于揭開細胞內外物質運輸的神秘面紗并實現對納米顆粒的細胞內吞過程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