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夢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力學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姜宗來教授蒞臨我系指導工作,并與我系師生座談,分享本科生教育和科研工作體會,鼓勵學生結合國家社會的需求,不斷增強專業本領服務社會發展。同時,俞夢孫院士和姜宗來教授參觀了我系并與工學院院長徐政和院士座談。
座談會現場
徐政和院士座談
下午,俞夢孫院士和姜宗來教授分別帶來了“人類健康工程問題”以及“從生物力學到力學生物學的進展”的精彩報告。報告會由我校生物醫學工程系創系系主任郭向東教授主持。
報告會現場
俞夢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專家,是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20世紀60年代初,俞夢孫研制的“航空生物遙測裝置”和“生理示波記錄裝置”就成功地在1.2萬米的飛行高度和300公里的飛行半徑內,對飛行員進行了加速度、心、腦電圖等12種生理、物理信息的遙測,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后的第三個擁有航空醫學遙測技術的國家,90年代發現了無電極檢測技術,現任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姜宗來教授是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AIMBE Fellow),上海交通大學力學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世界生物力學理事會(WCB)理事、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全國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副主編和《醫用生物力學雜志》常務副主編等。從事心血管形態學、生物力學與力學生物學近40年。
俞夢孫院士作報告
在報告中,俞夢孫首先介紹了人類健康醫學工程的主體,即人和人的自然性質。他認為,一個整體的人應該是心身合一基礎上的天人合一系統,其中,將天地環境認為是陽,與人體系統相對應,而在人體系統中,心智系統與軀體系統相呼應。人作為具有高級心理活動的開放復雜巨系統,需要接收外界各種信息并進行鏈式反應,故體內狀態可分為穩態與過渡態,從而引出過渡態這一關鍵概念。 接下來,俞夢孫就過渡態展開詳細介紹。俞夢孫將錢學森的功能態思想延伸,從而得到過渡態概念,即功能態的動態性。他還介紹了五類過渡態:意識過渡態(放松心情)、平穩過渡態(健康生活方式)、生理性應激過渡態(醫療措施,鍛煉及生理性反應)、超負荷應激過渡態(過強刺激,急性病,錯誤的醫療)及危機性過渡態(超出了自組織范圍)。俞夢孫還講解了人類健康醫學工程介紹的最后一部分,即具體模式--SIR模式。工程化的SIR模式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需求的工程化服務模式,是一種新型健康產業,在當代中國已經開始快速發展。報告會中,俞夢孫多次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健康生活方法,希望同學們注重睡眠。八十多歲高齡的俞教授依然活力十足,語言幽默,與同學頻頻互動,氣氛輕松活躍,笑聲爽朗。
姜宗來教授作報告
隨后,姜宗來介紹了現代生物力學發展歷程和馮元幀先生的貢獻,分析了從生物力學到力學生物學的進展與現狀,回顧我國生物力學的發展和研究新進展,還簡介了力學生物學的概念與血管力學生物學研究新進展。他對我國生物力學學科發展的愿景作了美好的展望。
報告會結束后,俞夢孫在《南科大講堂寄語簿》中寫下了:“南科大定能為人類健康作出杰出貢獻!”的寄語,姜宗來寫下了“發展生物力學,造福人類健康,祝南科大生物醫學工程系發展壯大”的寄語,祝愿我校在人類健康方面的研究取得更多的進展。
郭向東教授為俞夢孫院士頒發南科大講堂證書
郭向東教授為姜宗來教授頒發南科大講堂證書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