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我系張明明助理教授課題組的論文"Human-Exoskeleton Misalignment Reduction on Knee Joint via an RPR Mechanism-Based Device”被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Robotics and Mechatronics,ICARM 2022會議接收并獲最佳會議論文提名獎(Best?Conference Paper Finalist)。19級本科生戴存璽為論文第一作者,20級本科生付沛文為第二作者并參會匯報。
? ? ? ?我系2019級研究生馬芮以第一作者身份向第七屆實時計算與機器人國際會議(The 202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al-time Computing and Robotics)提交了論文“A New EEG-based Paradigm for Classifying Intention of Compound-Limbs Movement”,榮獲本次大會的最佳學生論文(Best?Student Paper Finalist)提名獎。
? ? ? ?兩篇論文均以生物醫學工程系張明明老師為論文通訊作者,南方科技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
? ? ? ?論文“Human-Exoskeleton Misalignment Reduction on Knee Joint via an RPR Mechanism-Based Device”聚焦康復助行過程中人體與助行機器人的人機關節錯位,也稱關節不對齊問題的解決方案。通過提出了基于RPR結構的外骨骼膝關節結構,精準測量膝關節動態軸位置,并有望采用相同結構的動力裝置實現關節屈伸動作的復刻,通過仿真計算得出的預期效果為外骨骼與人體錯位可以減少51%。該論文提出的解決策略新穎,計算簡單、結構精簡,具有較高的實現價值。
? ? ? ?論文“A New EEG-based Paradigm for Classifying Intention of Compound-Limbs Movement”提出了一種新型基于腦電圖的復合肢體運動意圖檢測范式,該范式更符合人類的行走姿勢。時頻分析表明,在運動相關的主要電極處存在較強的事件相關去同步(ERD)現象。此外,腦地形圖顯示,ERD不僅存在于對側感覺運動區,還出現在中央頂葉區(腿部運動映射區),這初步驗證了區分這種模式的可能性。最終平均分類結果表明,復合肢體運動范式的準確率遠高于單腿運動范式(>20%)。本研究未來結合外骨骼,有助于受試者利用自主意愿控制下肢外骨骼,提高人機交互效率。
左上:文章發出時戴存璽正在MIT進行交流;右上:付沛文參加ICARM獲獎答辯;下:馬芮參加IEEE RCAR會議獲獎答辯
?
?
實驗室簡介:
? ? ? ?張明明,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博士,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觸覺反饋系統、智能控制及人機交互技術,以及基于肌電/腦電信號的智能識別算法等。在過去十年里,一直致力于研制面向生活任務的智能、精準、閉環、高效的神經康復創新技術及器械,通過機器人、神經科學、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構建了若干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神經康復機器人系統,并將其應用于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多次發表在IEEE TFS、TII、TIE、TASE、RAL、TNSRE、TBME、TCDS、J NEUROENG REHABIL、J BIOMECH等權威期刊和IROS等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共60余篇。
? ? ? ?實驗室鏈接:https://zhangmmlab.com/
?
撰寫丨付沛文、馬芮、戴存璽
編輯丨肖然
審核丨張明明